首页

女S调教狗奴的视频

时间:2025-05-28 04:33:41 作者:火热来袭!已有超40部影片锁定暑期档 浏览量:20288

  中新网北京3月5日电 (赵晔娇)“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浙江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郑亚莉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建议,加快设立“中国工匠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浙江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郑亚莉。受访者供图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重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这对产业工人提出更高要求。”郑亚莉说,例如2024年浙江省“新春第一会”,提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要以“大人才观”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大军。

  在她看来,加快设立“中国工匠日”,有利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

  同时,让产业工人拥有自己的节日,更有着风向标意义,让大家感受到因拥有技能而生活更加美好,因成为工匠而受到社会更多尊重。

  郑亚莉在调研中发现,“工匠日”作为弘扬工匠精神、尊重产业工人的抓手,多地及部分企业已经设立了工匠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例如,2019年,浙江杭州将每年的9月26日设立为“杭州工匠日”;2021年,江苏苏州将每年的4月28日设立为“苏州工匠日”;2023年,山东青岛将每年的7月26日设立为“青岛工匠日”。

  “因为存在日期各不相同、推进力度各异等问题,亟需以国家层面统一工匠日的日期、规范活动开展等。”郑亚莉建议,在借鉴地方及企业实践基础上,在现有国家工匠主题活动基础上,加强中国工匠培育和表彰工作,形成工匠相关的制度支撑。

  从“普通工人”到“中国工匠”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培养过程,需要个体、企业、行业、政府及社会多方共同努力,需要时间、平台、制度等有机配合。

  为此,她建议统筹推进中国工匠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全链条发展,完善中国工匠专项培养制度,构建中国工匠荣誉制度,常态化开展中国工匠的评选活动,引导企业开展工匠评选活动,制订地方性、行业性工匠专项培养计划,让“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素质优良、技艺精湛”成为产业工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的意义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不可替代。如何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内涵,树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工匠典型,推动中国特色工匠文化建设?

  郑亚莉建议,通过开展工匠文化研究,培育凝练中国特色工匠文化,设立全国工匠基金,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匠学院,设计“中国工匠日”标识,引导中国工匠走进校园、社区、社会乃至世界,发出工匠声音、讲好工匠故事,以中国特色的工匠文化引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氛围。(完)

【编辑:于晓】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2024年天津市水上运动嘉年华启动 开展多项水上赛事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北部都会区位处香港最北部,与中国内地山水相依,拥有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一河之隔的深圳,是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汇聚创新要素,培育大量成功和具潜力的企业。香港与深圳情同手足,一直协同发展,未来会更好利用香港北部的土地资源,加强与深圳的互联互通、优势互补,为两地带来互利共赢的成果。

建设体育强国,展示中国人民的志气锐气底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激励广大体育工作者继续书写体育事业发展新荣光

当地时间14日下午,习近平主席乘坐的专机抵达利马卡亚俄空军基地,秘鲁高级官员热情迎接。当地学生向习主席献花,用中文表示热烈欢迎。礼兵分列红毯两侧致敬。

【每日一习话】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中华民族创造的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其强大的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生命力一直支撑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探索本民族发展的道路,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于开展2023年网络诚信建设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

一是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出台《政策措施》就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具体举措。

焚烧怕有污染,不烧影响生产:秸秆处置何解?

民进党当局恶意抹黑国家司法机关依法惩“独”的正义之举,企图利用此案再次将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和极少数“台独”顽固分子混为一谈、将民众日常生活与违法犯罪混为一谈,妄图偷换概念、混淆是非,恐吓、阻拦台湾同胞参与两岸正常交流合作,煽动两岸对立对抗。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